-
“Zaitun”在外国文献中通常指的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泉州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有关。
1. "历史原因":在古代,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泉州港在宋元时期非常繁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使节。由于泉州港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外国文献中便出现了对泉州的记载。
2. "阿拉伯文献":在阿拉伯文献中,“Zaitun”是一个常见的地名,它源自阿拉伯语中的“Zaytun”,意为“橄榄树”。泉州古称“刺桐”,而阿拉伯语中的“Zaytun”恰好与“刺桐”的发音相近,因此阿拉伯文献中的“Zaitun”便被用来指代泉州。
3. "地理原因":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在古代,泉州港与阿拉伯半岛、非洲等地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因此阿拉伯文献中提到的“Zaitun”很可能就是指泉州。
4. "其他文献":除了阿拉伯文献外,其他一些外国文献也使用了“Zaitun”这一名称来指代泉州。例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提到了“Zaitun”。
综上所述,外国文献中的“Zaitun”通常指的是泉州,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泉州的历史、地理位置以及与阿拉伯等地的举报 -
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据冯承钧译本)在其返程旅途中写道:“离开福州后……骑行五日,则抵达Zaitun城,城甚广大,印度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据《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李光斌译)也说:“我们漂洋过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宰桐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宋元以来来华的旅行家无不赞叹Zaitun这座城市的繁荣。早在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而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泉州,有的说是扬州,有的学者说是漳州,更有的认为是海澄县或月港。后来多数倾向于泉州,遂成定论。
至于Zaitun一词的含义,亦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学者克拉普罗思最早于1824年将之考订为“刺桐”的对音,并引《一统志》的记载:泉州古名刺桐,盖建城时,植刺桐于城外,由是俗称其城曰刺桐。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支持此说,认为五代时,留从效改筑泉州城,曾环城多植刺桐,泉州遂有刺桐城或桐城之称。而Zaitun则为刺桐之音译。我国学者多相信之。著名中外关系史专家冯承钧先生在译沙海昂注的《马可波罗行纪》时,就直接把Zaitun译为刺桐;张星烺先生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亦把Zaitun译为刺桐。往后的学者亦普遍接受了这种说法Zaitun即刺桐殆成为公认之事实。
学者李金明认为:“Zaitun一名是源自英语或法语的Satin,也就是缎子的音译。因泉州在中世纪以盛产优质缎子闻名于世,且大量出口海外,而外国人通常有以物产名产地的习惯,故把泉州称为Satin(缎子),阿拉伯人则将之转音为Zaitun”。
举报 -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