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元气的聪明面条Jz
泉州的地铁之困,像一根细细的刺,扎在这座万亿城市的发展肌理里。作为福建首个GDP突破万亿的城市,它曾以“闽南咽喉”的姿态领跑全省,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荣光更是刻进城市基因,可如今在轨道交通的赛道上,却成了老牌万亿城市中少有的“地铁空白区”,这种落差难免让人唏嘘。
论经济实力,泉州的底气足够厚重。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等产业集群撑起万亿GDP,县域经济更是独树一帜——晋江的运动鞋产量占全国四成,石狮的服装市场辐射东南亚,这些“县域王牌”让泉州的经济版图充满活力。但摊开地图会发现,这座城市的人口分布像一串散落的珍珠: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不算突出,而晋江、石狮等周边县市却人口密集,形成“小城区、大县域”的格局。根据地铁申报的硬性门槛,市区常住人口需达到300万以上,泉州目前的市区人口距离这一标准仍有差距,这成了横在地铁梦前的一道硬杠。
于是,“撤县划区”成了不少人眼中的破局之选。若将晋江、石狮纳入市区版图,单是晋江超200万的常住人口(含流动人口)与石狮的几十万人口相加,再叠加原有城区人口,市区人口规模将轻松迈过300万门槛,地铁申报的人口条件自然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这种行政区划的调整,能打破长期以来“中心城区与强县并行”的发展壁垒:晋江的制造业优势、石狮的商贸流通资源,可与中心城区的科教、文化、交通枢纽功能深度融合,比如让晋江的产业链总部向市区集聚,让石狮的物流网络与市区的高铁站、港口无缝衔接,形成“1+12”的城市合力。
但“撤县划区”从来不是简单的“更名换牌”。晋江、石狮作为全国百强县中的佼佼者,早已形成了独立的城市肌理和产业生态。晋江的“中国鞋都”、石狮的“中国休闲服装名城”,这些品牌背后是成熟的地方治理模式、深厚的产业人脉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认同。一旦行政区划调整,如何平衡“市区统筹”与“县域活力”是道难题:既要避免“大城区”对县域经济的虹吸,也要防止资源整合中出现的行政壁垒,更要照顾当地人对“晋江人”“石狮人”身份的情感认同。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地铁的意义不止于“有没有”,更在于“合不合适”。泉州多山多水的地形,加上老城区密布的历史街巷,地铁建设的成本和难度本就不低;而现有的公交、快速路网络,目前仍能满足日常通勤需求。相比之下,或许先完善市域铁路、BRT等中低运量轨道交通,逐步拉近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的时空距离,再根据人口集聚速度和经济布局,稳步推进地铁规划,不失为更务实的选择。
其实,泉州的尴尬,本质上是“经济强市”向“综合强市”转型中的阵痛。它用县域经济的“星星之火”燎起了万亿GDP的“燎原之势”,如今则需要在城市形态上完成从“散装城市群”到“一体化都市圈”的跨越。地铁与否,终究是城市发展的结果而非目的,当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高效流动,轨道交通的到来或许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泉州的地铁梦,考验的不仅是人口数字,更是这座城市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