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第七中学(通常简称“七中”)是泉州市一所比较知名的重点中学,尤其在泉州本地享有较高的声誉。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往往带有主观性,并且会因个人经历、关注点(如升学率、校园环境、师资力量、校风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关于泉州七中的普遍认知和评价维度,希望能帮助你形成自己的判断:
"优点/普遍好评方面:"
1. "办学历史悠久,声誉较好:" 作为泉州市的老牌重点中学之一,七中拥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和品牌效应。 2. "师资力量相对较强:" 通常重点中学都会配备比较优秀的师资队伍,七中在教师学历、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整体水平较高。 3. "升学率较高:" 这是衡量重点中学的重要指标之一。七中在历年高考和中考中,尤其是重点本科和总体的升学率通常表现不错,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升学通道。 4. "管理相对规范:" 作为重点中学,学校在管理上通常比较严格和规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5. "校园环境和设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投入,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实验室、运动场、图书馆等)通常比较完善。 6. "生源质量:" 作为热门学校,七中每年录取的学生整体基础相对较好,同学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可能需要考虑举报 -
泉州七中创建于1931年5月,择天后宫为校址,原名私立晦鸣中学。取《论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以激励学子勤奋读书。1948年增设高中部,1956年改私立为公办,易名泉州第七中学,并东扩至现址。
建校初年,社会有识之士蔡鼎常、蔡光华、陈佩玉、王岫松等组成的校董会,虽办学条件简陋,教员清苦,但经首任校长台湾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汤文通先生,第二任校长华侨大学教授陈允敦先生和第三任校长王岫松先生诸位名贤艰苦努力,事业不断发展。经受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经历十年浩劫和拨乱反正的风雨,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迄今七十年,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改革开放给七中带来新的机遇,二十余年来,傅火儒、林培华、卢清山等历任校长带领“一班人”团结全体师生员工,深化改革,艰苦创业,拼搏进取。1985年学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省教委赞誉“一般中学不一般”。1990年12月经省教委验收为全省第一所三级达标中学,跻身省重点中学行列,1993年5月又晋升为二级达标中学;1995年7月全省第九所被省教委确认为一级达标中学。按常规要用九年的时间,七中只用五年就上了三个大台阶。学校荣获10项国家级、56项省级集体荣誉称号,闯出了一条办好一般中学、办好重点中学的成功之路,为福建普教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学生4018人,教职员269名,其中党员126名。特级、高级教师63名,一级教师96名,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现任校级领导研究生学历达100%,初中教师本科率达85%,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1岁。校园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为实现迈向全国示范高中的目标,1997年新建占地面积42亩的泉州七中分校,使学校占地总面积达100亩。教学所需的理、化、生仪器,体、音、美器材,电教听音设备等均按国家双I类标准配齐。新建的体育馆、春晖图书楼(林树哲先生捐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天文台、拥有42间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大楼(泉州校友楼)、(香港校友楼)和科学实验楼(菲律宾校友楼)、学生宿舍楼及环形塑胶跑道构成了和谐壮观的校园新貌,使教学设施更臻完善。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促泉州七中教育教学成绩年年大幅度上升。
学校还先后建成二个各占地十亩的社会实践基地。一个用作劳技教育、勤工俭学基地的校办厂--泉州无线电七厂,1993年由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教学仪器首批定点厂;一个用作开展生产劳动实践学习农林知识的学农基地。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