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作为中国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泉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习俗,也有欢乐的庆典。以下是一些泉州过年民俗的亮点:
### 传统习俗
1. "贴春联":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红色的春联,寓意吉祥如意。 2. "祭祖":春节前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祖仪式,向祖先祈福。 3. "做年糕":年糕在闽南话中谐音“年高”,寓意步步高升。 4. "包饺子":与北方不同,泉州人喜欢在春节期间包饺子,寓意团圆。 5. "挂灯笼":红红的灯笼代表着喜庆和团圆。
### 欢乐庆典
1. "舞龙舞狮":春节期间,舞龙舞狮队伍会在街头巷尾巡游,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2. "放鞭炮":鞭炮声声,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3. "闹元宵":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人们会举行花灯展览、猜灯谜等活动。 4. "民俗表演":如南音、木偶戏、高甲戏等,展现泉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 特色美食
1. "土笋冻":泉州特色小吃,以海螺为原料,口感独特。 2. "面线糊":用面粉和肉丝、海鲜等煮成,味道鲜美举报 -
泉州过年民俗
1、安溪清水祖师迎春巡境
安溪清水祖师迎春巡境闻名四方。每年正月初九是安溪清水祖师迎春巡境的首日。
清水祖师俗称“乌面祖师公”,俗姓陈,名普足,自幼落发为僧。他一生祈雨灵验,施医济药、修桥造路造福百姓,千百年来一直被闽南人视为完美的道德典范。清水祖师迎春巡境三天,所到之处锣鼓喧天,礼炮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巡境寄托了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其信众队伍之浩大,气势之恢宏,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2、南安英都“拔拔灯”
南安英都“拔拔灯”是全国九大灯会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都“拔拔灯”它是一种民间信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民俗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九晚举行。英都英溪流域一带的“拔拔灯”活动始于宋代,成型于明万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3、永春“炸佛”
在永春,被称为“八闽第一奇”的“炸佛”习俗自明初开始流传至今已数百年。所炸之佛为赵大天君,即《封神榜》里的赵公明。其封神时被封为“雷部天君”,司雷之职,该神擅长雷火,最喜玩火药硝炮。传说“炸佛”时将其须眉炸得精光便越能显圣,越能保障全境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免受电光雷火之灾。
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五这五天的晚上,“赵大天君”佛像被请出来,由四个赤身裸搏的年轻人抬着绕村巡境,信众们手持火把跟随其后。巡境路上,会遭遇许许多多举着长竹竿、上面绑着大串鞭炮的信众们。他们点燃鞭炮,争相“炸佛”。依当地的习俗,谁炸到的佛像越多,得到的庇护就越多。相传炸着“赵大天君”的胡须,就能祈福消灾、添丁进财。
4、上元舞香龙 数宫灯
晋江东石的舞香龙和数宫灯。舞香龙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人们通过舞动插满贡香的草龙,来表达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愿。每年元宵佳节,东石人即在当地的“三公宫”中举办宫灯会,相互祝贺新春幸福快乐,宫灯是去年结婚的新郎提前准备的,故观赏宫灯时,有心的老年人会默数宫灯数字,看看比前一年增加多少。东石男人大都长年航海在外,通过数宫灯,可使那些回家过春节的航海者了解家乡人丁情况。
5、海神巡境
始于南宋的海神巡境,是洛阳镇每年上元节的重要民俗活动。包括上午的“镇境”和傍晚的“巡境”。从洛阳昭惠庙出发,开始洛阳三村的巡境活动,所经之处,家家点火盆、放鞭炮,海神巡境时要跳过火盆,以示驱邪祈福之意。
6、“乞龟”
鲤城天后宫,每年都会举行“乞龟”仪式。一袋袋大米堆成米龟,人们会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各个部位,“摸到头,起大楼;摸到嘴,大富贵;摸到尾,有头又有尾......”,元宵当天会举行“点睛”仪式,“乞龟”活动正式开始。点过睛的米龟,睁开熟睡的双眼,为摸龟者祈福。
举报